为什么有些人能一直保持好运气?

为什么有些人能一直保持好运气?

本文选摘自《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作者:王可越,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运气好时,他就会保留更多关于“好运气”的回忆。

比如,记得自己买彩票中过 10元;上班迟到,刚好主管不在;打开手机,买到了价格优惠的限量水果。 无论事情有多小,都可以变成好运的证据。

但有些人 ,明明运气不差,却经常感叹自己倒霉。 遇到好事,他们会说 “这次碰巧而已〞; 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他们会将其放大成“流年不顺”的证据。 明明不顺心的事只发生了一两次,他们就会感叹: “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倒霉? ”

当反思 “我是谁” 时,我们总会定位到我们内心确认的关键词,这些名词或形容词组成自我定义的滤网,过滤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一套解释系统也可以叫作“心智模式”。

彼得•圣吉说:“心智模式是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归纳,甚至就是图像、画面或形象。

心智模式不同的人即便遭遇同样的事情,也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

有人犯了错会说:“这次我知道错了,下次会做得更好一些。”也有人犯了差不多的错却说:“这证明我有多么愚蠢。”

有人感到不顺时,会觉得“不顺”是通往好事路上的一点小坎坷。 有人诸事顺利,仍在感叹好时候终究会过去,人生崎岖,充满坎坷。

半杯水效应:认知概念影响选择

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决定了自我判断的基础逻辑。这就像著名的“半杯水效应”。玻璃杯中装着半杯水,有人说:“只剩下半杯水了!”还有人说:“很好,还有半杯水呢!”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越相信什么说法,就会越接近这些说法所描述的状态。

比如,当你相信了 “我本质上是自由的〞这种说法时,你的任性和随心所欲就有了理论基础。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这种认知概念影响了你的选择。

在“自证预言”的现象中,“预测”和“期待”之所以成真,只是因为我们相信或预期它们会发生。我们的行为倾向于与心中的信念保持一致。于是,我们相信的预言有很大概率被验证。

在“自证预言” 的著名实验中(1968 年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所完成),实验者为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之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潜力巨大。但事实上实验者并非真的根据智商筛选学生,所谓的 “高智商” 学生是被随机抽取出来的。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随机抽取的所谓 “高智商〞 的学生(事实上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不相上下)在之后一年内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也许是周围人的期望让“高智商”学生感到自信并下意识地更加发奋努力;也有可能是“高智商” 学生被老师区别对待,老师有意或无意地给了他们更复杂的学习任务,以及更积极的评价反馈。

“优秀” 的预言一旦启动,周围人的态度更有利于这些同学培养 “自我优越感”。 某种信念唤起了行为(包括自己和周围人的),持续的行为也有可能印证这种信念的准确性。被持续验证后,信念与行为之间不断形成正反馈,正反馈不断循环,产生更大的效力。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信念,就这样持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结果。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幸运?

除了乐观的性格因素,家庭给了我持续的正面反馈。从小到大,父母反复跟我强调:你是个幸运的孩子,总是有吉人相助。

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一股,但“幸运的预言〞 让我尝试了别的事情,比如阅读和写作。

“做这件事不太行,也许我的运气在别的地方”,相信 “自己很幸运”的我,会格外注意自己遇到的好事。虽然我也会经历坎坷,但更容易认出一些幸运的结果。

自证预言与自我塑造

自证预言揭示了自我认知的漏洞,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自我塑造的可能性。

只要改变自我描述,在行动中持续地塑造自我,我们就有可能改变心智模式。

对自我的正面评价,有可能被创造出来。我们甚至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天才”——在某个小领域且标准不太高的天才。

比如,在广告公司工作时,我是个点菜天才。中午 AA制的圆桌工作餐,都是由我专门负责点菜的。同事们都说我比别人更会点菜。

我的原则很简单: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经济实惠。关键的诀窍只有一个:快速点菜。我从不询问大家的意见,七八个人坐在一起,总会有各种犹豫和争执。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点菜的次数越多,同事就越相信我。这种反馈,让我更相信自己比別人厉害,点菜的权力就更 “不可侵犯”。之后,我点菜越来越自信,来自人群的正反馈会持续发挥作用。

“自证预言〞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的行动会随着自我认知的更换而改变。行动改变了认知,认知推动了进一步的行动。

如果主动挑选“关键词”,我们就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未来。我们甚至不需要思考 〝我想成为谁”,而是当下就认定 “我是谁”。

比如,我告诉自己我是个作家。在“我是作家〞 的设定之下,我每天就必须写出点内容,然后发布出去。我写得多了,写作水平就会提高,别人也会以作家的身份看待我。这本身就是自我塑造的过程。

自我认知的标准提高后,我的想法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进而适应新的标准。

有一个带点神秘色彩的说法:“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向宇宙表达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句话也可以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向自己表达自己,也是在向别人表达自己;这一切表达逐渐形成我们的 “宇宙”。

我们对自己所认定和相信的事情会做得更多,做得多了,就有可能变得擅长。而越擅长之事,我们就越愿意做下去。我们的能力与自信心,也更多来源于此。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会主动挑选自我愿景,以此标定人生道路的方向。

英国哲学家阿伦•洪茨曾对一些大学生提问:“如果钱不是问题,你想干什么?”

这是个可怕的问题。洪茨补充道:“如果你说‘得到钱是最重要的事情’,你的生活就会完全浪费你的时间。”

可是,我们要承认,把挣钱之类的目标当作借口未必就不是件好事。

一旦没有借口,连自我欺骗都会变得困难。如果你有一亿元,你会做什么呢?用这个问题进行自我测试吧!看起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大多数人不见得有一个让自己信服的答案。

>>>

从小到大,很多人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示选大学和专业,也许还会去找“有安全感” 的工作。

在别人的指导下,很多人走上了看似“靠谱” 的道路。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自我选择就像个难以触碰的传说。“喜欢”和“兴趣”慢慢变得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也不敢去想“我要什么”。

我们为 “世界不合我意〞而感到痛苦,更让我们难过的是我们不得不接受“我很普通”的事实,如果不拥有超越他人的能力,就只能接受“如此平庸”的现状。

可是,通过自我洞察,我们知道了 “自证预言” 的秘密。只要我们有愿景,我们就还能调动自我,调动周围的环境和人。如果可以选择自我的关键词,那么只要我们的愿景足够明确,相关的事实就总会落在关键词上面。

定义我们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还有我们此刻的观念和行为。 一切始于我们的愿景。 我们期望自己是谁? 这也是每个人自我塑造的起点。

本文摘自《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作者王可越,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当面对复杂问题或重要机会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无助、焦虑,甚至因此错失良机。我们需要一种独特的能力来看透事物的表象,洞察其本质,发现机会。这种能力就是无与伦比的洞察力!然而,这种稀缺能力难以通过传统学习轻易获得。本书以王可越老师十年来讲授的创造力课程为基础,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全方位的洞察力指南。本书从自我、他人和世界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洞察力的内涵和基本使用方法。不同话题相互关联,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性。通过学习洞察,我们有机会突破传统思维,开阔视野,发现全新的思考角度,对生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无论对提升自我认知,建立更融洽的人际关系,还是对成为更优秀的团队领导者,10种洞察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作者简介】

王可越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波士顿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同时也是设计思维创新领域的导师。他与团队一起率先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引入中国,致力于为不同人群开启创新之道,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咨询,帮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实现创新转型并取得成功。王博士拥有丰富的创新实战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商业、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备受瞩目的创新推广者和领导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狗星球”(ID:kuniyixia),作者:王可越,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嘴巴附近的痣代表什么 嘴巴附近的痣图解女人
365商城官网

嘴巴附近的痣代表什么 嘴巴附近的痣图解女人

📅 07-07 👁️ 5708
2.0s凯美瑞是什么意思
365bet体育平台

2.0s凯美瑞是什么意思

📅 07-01 👁️ 1650
[动作冒险][PC游戏][ACT][雯雅婷:加强大整合][漫画+游戏]【游戏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