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龛中的“神圣化”和“世俗化”

佛龛中的“神圣化”和“世俗化”

前几天和同学讨论“神圣化”和“世俗化”的问题,我想了想,觉得用藏族的佛龛来举例子最合适。

藏族的佛龛一般有三层或四层,每一层摆放什么东西,特别有意思。

大部分家庭都会在第一层供奉释迦牟尼佛或莲花生大师或药师佛或辛绕米吾佛,这个叫“主尊”,地位最高。

第二层供奉家庭守护神,每个地区不太一样,常见的有文殊菩萨、长寿三尊、三怙主、空行母、吉祥天母等等。他们属于菩萨,地位比佛低一点。一些本地最大活佛的照片也会被摆在第二层,他们被认为是某个菩萨在人间的转世。

第三层放着其他有神力的金刚、罗汉和护法神的塑像,或者本地不太有名的活佛或上师的照片。还有一些有神力的法器也被放在这一层,比如普巴(一种三棱刀,象征伏魔)、海螺、放置护身符的盒子、还有用彩色绳子编织成的吉祥结等等。还有经书,也放在这一层。

有些家庭把神像和法器分开,所以有第四层。神像放在前三层,法器放在第四层。通常我去一户人家拜访,都喜欢观察一下佛龛的第三四层放些什么东西,有时能见到一些非佛教的物品,比如道教的福禄寿三仙、财神关公等。还有很多家庭把国家领袖的照片也放在这个区域,比如毛爷爷、邓爷爷、开国十大元帅等。因为居民或许会觉得这些人和神也是有法力的,虽然不如佛和菩萨那么强大,但是也不敢怠慢,只好恭恭敬敬地在佛龛里找个位置安顿。这就很有趣了。

展开全文

再回来说“神圣化”和“世俗化”的问题。当我们说“某某化”的时候,说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静止不变的东西是没有“化”的,我们不能说“这本书是神圣化”,但是可以说“这个事件是神圣化”,或者把它当动词来用:“神圣化了一本书”、“把这个事件神圣化”。所以“神圣化”和“世俗化”说的是一个方向。有点像数学里讲的“向量”。同理,现代化指的是“变得像现代一样”,污名化指的是“把名声变得很差”。如果一个人的名声被败坏到极致,糟糕得不能再糟糕,那么这就叫“污名化的终结”。如果一个城市扩张到极限,四周都没地盖高楼,那么这就叫“现代化的瓶颈”。总之,只有动态的东西才叫“化”。

在佛龛里,位置的改变,从下往上是“神圣化”,从上往下是“世俗化”。我们把某个东西从第一层挪到第二层,这个东西就被世俗化了。把某个东西从第三层挪到第一层,这个东西就被神圣化了。比如毛主席像章,本来不在佛龛里,50年代以后它被放进了佛龛,这就是神圣化。后来被房东从第四层挪到第三层,甚至摆在第二层,毛主席像章就被进一步地神圣化。

世俗化的例子特别多,比如藏式建筑门窗上的一种阶梯状花边,叫做“雀匝”。古时候寺院的大门可以做三层,宫殿的大门可以做两层,贵族家的大门可以做一层,老百姓的门窗不可以用雀匝。现在呢,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家家窗户上都有两三层雀匝。我们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应该算是典型的“世俗化”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匣中少女需要暴击么?
www.28365-365

匣中少女需要暴击么?

📅 07-15 👁️ 9375
微信为什么总是修复数据库
365bet体育平台

微信为什么总是修复数据库

📅 07-06 👁️ 2937
空调为什么没有风出来(空调只吹风不制冷了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