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楼烦,隶属豫州汝阴郡治下,它在西周时期被称为“慎邑”,在秦汉时期称为“慎县”。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在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侨置楼烦县于慎县。公元589年,隋南下攻陈,结束了近300年的南北朝大分裂局面,实现国家大一统。
本着分时“侨置”,合时“戡乱”的原则,在公元606年即隋大业二年的这天,为“楼烦”更名事宜便摆在了大隋君臣的议政日程上。
此时隋帝国,在第二代皇帝杨广强大的集权统治下,上承“开皇盛世”,欲启“大业之治”。西边,皇帝钦派的官员奔走在河西走廊,为驱逐吐谷浑和这条走廊日后的别开生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以洛阳为核心,绵延数千里,联通南北的大运河正在日以继日地开凿中。整个帝国在杨广开创性的治理思路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
究竟要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来匹配和呼应这个宏大时代的主题呢,大家小声议论着,欲言又止。
朝堂上,有位大臣略思片刻后,笃步前行向皇帝进言道:“陛下,臣观‘楼烦’一地位于颍、淮两水之畔,水势荡荡。老子曰:‘上善若水’,犹见此地乃上善之地也,取其‘颍’、‘上’两字,臣请命名为‘颍上’”。
话音刚落,朝堂上众人纷纷击节叫好,点头称善,皇帝也流露出赞许之色。随即一位大臣也上前附奏曰:“‘颍’字,灵也,美也;‘上’字,吉也,贵也。臣尝闻周、汉史家有‘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之句,只因朝代久远,未知其详。今命其‘颍上’之名,既隆国运,又兴文运,美谓之甚!吉谓之甚亦!”。
隋皇复闻此言,大悦。遂令有司拟旨昭告天下,改“楼烦”县为“颍上”县。
弹指间,沧海桑田。
一刹那,转身千年。
历史的惊鸿一瞥,
岁月的叩指回声。
昔日的君臣对话,已无从求证。而这一历史事件却注定成为颍上人文地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让颍上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后人在追寻历史的足迹时,对这片土地充满敬意和热爱。
这次更名,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名字和使命。它或许承载着一个追求极致强盛的王朝对这片土地的期许,它或许蕴含着一个追求极致功业的帝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此颍水与淮水汇流之处,“楼烦”的旧称渐渐隐去,“颍上”这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名字,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颍淮之畔,上善之地。” ,这句充满无限遐想的话语,如同悠扬的乐章,奏响着颍上的赞歌。
在颍淮之畔,颍上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清泉奔流的颍河与淮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几千年来河水滋养着两岸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地域文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被河水滋润的土地上,我们守望着人间烟火,在岁月的奔流中,时刻感受到河水赋予颍上人的慈爱、执着和坚定的性格。
上善之地,颍上实至名归。这里的人们秉持着善良、淳朴的品质,珍视传统文化和伦常礼仪,以善待人,以爱传情。在颍上,善举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这里还有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热情好客的人民。无论是漫步在八里河风景区,欣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还是徜徉在管仲老街,感受那古色古香的韵味;亦或是与颍上的百姓交流互动,体验那真挚的情感,都能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颍上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便捷通道。在颍上投资兴业,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颍上已成为“阜阳城市圈”中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频繁、最活跃的县域城市之一,其人口、区位、交通、政策、农业“五大优势”日益凸显,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展望未来,颍上前景可期。
望君颍上来
明月到应圆。
来吧,朋友!
请到颍上来。
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里的美丽与魅力
共同书写属于颍上
属于你我的精彩篇章。
颍淮之畔,上善之地。
颍上欢迎您!
本文图片来源:刘亮(蓝飓风),致谢作者;本文文字作者:余汉辰;本文所涉历史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仅供参考。
【原创声明】:“颍淮之畔,上善之地。颍上欢迎您!”、“颍水之畔,上善之地。颍上欢迎您!”,及本文文字内容为作者原创,已声明,拥有相关原创权益。
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本文为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感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